Wednesday, August 20, 2008

30624700

一個人思想人世間的生死大問、無法無常
毫無結論地思前想後
不問結果,沒有前設,只為思考
不過有些時候也會以為人生有答案

幾年後
面對牛市熊市次按危機衍生工具通脹通縮
(及所謂推陳出新卻只是萬變不離其宗的投資產品)
諸如此類一大堆金融財經話題
突然發覺自己一直抗拒的經濟學科
其實簡單得很
(「業界彌漫沉重氣氛,愁雲慘霧、前景黯淡」
說穿了也只不過是有些人輸掉一些錢,有些人賺少一些錢而已)

社會從一開始就是圍著金融體系轉動
把最原始的買賣交易一路擴大
發展成股票外匯債券基金
看似複雜其實很簡單

只是,真的有不少人會將人生的價值看作為一大堆數字
生兒育女要考慮的是一串數字
享受人生要考慮的是一串數字
就連迎接死亡也需要考慮一串數字

人生的哲學
可能就如這十個符號拼湊出各種組合一樣
可以很複雜
也可以很簡單

想起了潘源良為林子祥寫的數字人生
一邊找原唱者的視頻(卻發現了這個
跟著唱一下
如果可以把30624700唱出感情
可能,數字也未必如我所想的那麼簡單

Friday, August 15, 2008

一則新聞報「導」

閱讀明報關於該報記者接連收到懷疑恐嚇電話新聞
其中很明顯透露了事件跟一家命危的集團有關

記者將可以是獨立的兩宗事件扯在一起
其實需要很大的勇氣
因為隨時會惹來官非

所以報道中刻意使用帶有「不明確」的字眼(如:懷疑、不明)
末句還這樣寫:
《明報》發言人表示,
暫時不知道電話中人身分,
亦不會作出任何推測。
運用這些小動作來避免招惹誹謗官司之禍
然而,寫的人其實已經早有定案
文章所展示的種種線索
都是用來引導讀者作出他預定的結論

孰真孰假
作為讀者
我讀到這樣的一則報「導」
覺得寫的人現在是將誹謗的罪名分散在讀者身上
當讀者順著他的鋪陳,生出「德發集團恐嚇記者」的念頭
他也可以理直氣壯的說:
「我沒有說,是你自己這樣認為的。」

現在是公器私用,拿讀者來協助你報復、泄憤嗎?
其實,這樣裝模作樣的手法
只會令人懷疑這篇新聞是當事人自己下筆寫的

我只是想問
平時高度標榜查證的新聞從業員
遇到埋身威脅的時候
能否繼續保持一直以來的嚴謹態度
用專業一點的手法來向公眾交代事件


Friday, August 08, 2008

沒有垃圾桶的日子

踏入八月
發現港鐵車站的垃圾桶不翼而飛
果然
是奧運期間防恐襲的措施
http://www.worldjournal.com/wj-hk-news.php?nt_seq_id=1753102


早上談起
建議不如大家自備黑色垃圾袋
乘搭地鐵時
順便充當人肉垃圾桶
相信能為不少有需要人士帶來一些方便

不過
在我們的人肉垃圾桶出現之前
有需要人士的乘客已經自行找到解決的辦法了
而且還表現得非常有公德心呢